
作者丨燕无双
每到岁末,能不能、让不让放烟花爆竹,就开始在政策和民意之间来回撕扯。
12月10日,某十三朝古都的公安局和消防救援支队两位副局长,联合媒体举办了主题为“禁放烟花爆竹,安全共记心中”的网络直播活动。
直播的初衷是好的:公安、消防两部门希望借助发达的网络宣传模式,让更多的人了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,从而宣传安全知识,树立起安全、环保的生活理念。
然而,令主办方始料未及的是,“禁放烟花”这一持续数年的争议性话题,瞬间点燃了老百姓的敏感神经……
于是,直播间里出现了极度尴尬一幕:
屏幕里,公安、消防两位领导,正襟危坐、表情严肃的讲述着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,强调环保、防火安全和社会安宁的重要性;
评论区里,却全是质疑两位局长不尊重传统文化、不尊重民意的声音,嘲讽谩骂此起彼伏,一浪高过一浪!
屏幕里坐着的可是浓眉大眼的两位领导啊,按常规不应该是积极向上、充满正能量、点赞连连的吗?怎么一场正儿八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,给弄成了气氛诡异的极限拉扯?
眼看局面有些失控,主办方着实有些慌, 只得赶紧关闭了评论功能……
网友们为何反应如此过激?
去年春节前,关于解除燃放烟花爆竹的民意就空前高涨。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:口罩三年,老百姓生活受限、钱包干瘪,他们强烈需要一个仪式,释放压抑的心情。
而承载这种仪式感的最优载体,没有比燃放烟花爆竹更合适的了:时令继往开来,声音惊天动地,寓意驱邪除瘟!
然而,不管民意如何奔腾而澎湃,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制度,不仅没有减缓反而越来越严厉。
转眼之间,又到年关,根据最近一些省份和城市公布的消息来看,2024年春节禁放几乎已成定局。
从什么时候,我们的“春节静悄悄”了呢?
这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全国多地陆续开始限制性的燃放烟花爆竹,最终到现在全国范围内令行禁止。
之所以做出这项决策,我们要“感谢”两位专家。
1988年,一位叫张学武的专家,在两会上提出“要限制烟花爆竹的燃放”,只是他的提议当时并未通过。
后来又有一位代表,时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的杨凯生,连续6年,年年在两会上代表大家提议禁放烟花爆竹。最终因为他的执着,这项提议被通过。
中国人几千年历史的习俗,就这样被这位近乎执拗的专家禁止了,从此国人的春节变得寂静无声、黯然失色。
这么多年,关于禁放烟花爆竹的争议就没停止过。
是什么原因让一个银行行长不关心存款,坚持不懈地、不务正业提议禁放烟花爆竹?背后是否有什么伤心或浪漫的隐痛,我们不知道。
但杨行长放在台面的理由是: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污染太严重、且有很大安全隐患。作为人大代表,他有义务、也必须代表大家提议禁放烟花。
杨行长的提议也得到了部分专家的附议,在他们的眼里,燃放烟花爆竹,除了起到增加节日氛围、驱邪除祟的心理按摩作用之外,弊远大于利:
首先,是安全隐患。
每年全国确实有很多因为制造烟花爆竹、燃放烟花爆竹而被炸死炸伤的悲剧。
同时由于有预城市人口密集,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都非常集中,很多城市在除夕当晚,都发生过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消防事故。
甚至有些熊孩子、甚至熊大人,为寻求刺激把爆竹扔到街道上充满沼气的下水井里,导致下水井爆炸,造成人员伤亡等事故。
其次,环境污染。
专家们认为大量连续多天的密集燃放 ,对城市空气污染非常严重,而且为城市的环卫工作也增加了非常大的负担。
甚至还有专家认为,禁燃令为老百姓节省了一部分钱财。全国节约下来的购买烟花爆竹的金额,估计每年都高达几十亿。
总之,在专家们的眼里,鞭炮造成的负面影响,远远大于燃放带来的乐趣。
随着专家们坚持不懈的倡议,禁放烟花爆竹,逐渐成了以城镇为主的一项硬性规定。
然而此次直播事件,再一次凸显了民意对于这一政策的分歧和争议之深,也在社交媒体和各类讨论平台上引发了更加广泛的话题。
人们对于烟花禁放政策的反应,也成了社会面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一个缩影。
燃放烟花爆竹的确会带来一些危险,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,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对“爆竹声声辞旧岁”有着近乎执拗的向往?
首先,春节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遗产,春节燃放爆竹,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一种仪式感。
作为一项绵延两千年的古老传统习俗,春节燃放烟花爆竹,对中国人而言,是一项重要的喜庆仪式。因为人们相信爆竹声声,会驱逐瘟疫鬼祟,能为新的一年迎来好运气。
至于说到污染环境,我们小的时候,过节、婚庆、甚至白事,鞭炮没少放,但碧海、白云、蓝天随处可见,如今、污染环境这口锅,咋就甩到了小小鞭炮上?
其次,2022年韩国人申遗“烟花爆竹”,刺激了国人的神经。
事实上,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官方媒体确认过是不是真消息,但是按照泡菜国的厚脸皮,这个可能性很大。
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,在不遗余力的“禁止”,却有可能成为别国大力推崇的“骄傲”,这得多讽刺?得多么打击我们的民族自信?
老百姓心中的意难平,最终一触即发,导致这场精心筹备的安全知识普及活动,成了“大型翻车现场”,而其背后隐藏的问题,也应该引起上层深思:
首先要明确的是,网友们攻击的并非直播间的几位领导,而是缺乏深入调研民意的前瞻。
燃放烟花爆竹,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一项文化传承,民俗文化的产生、繁衍、消失有一定的规律,我们只能因势利导,而不是筑墙围堵。
其次,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关系,而是可以相互融合、共生共荣的。
或许,这场争论能够成为一个契机,促使政府、企业和公众,通过更广泛的对话和合作,找到既符合现代社会需求,又不失传统韵味的解决方案:
第一需要说明的是,本人立场鲜明的拥护,对那些不适合燃放烟花爆竹、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地带,严厉制止燃放,发现一起处理一起。
特别是安全问题确实不容忽视,国家应规范烟花爆竹生产企业,治理一些家庭作坊式的鞭炮生产点,制止生产、销售、燃放破坏力大杀伤力强的烟花爆竹,尽量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。
第二,可以适当照顾民意,适度放开,既不能放任“爆声连天”,也不能一刀切的“哑口无言”,甚至“销声匿迹”。
可以“划定燃放时段”、“指定燃放地点”等灵活机动的方式,让“爆竹声声传祥瑞”,尽量缓解对立情绪,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。
最后,尽量做到全国一盘棋,最好是国家层面出台一个统一规定,否则一些地方同意燃放一些地方禁止燃放,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对立情绪。
无论最终的决策是禁燃烟花爆竹,还是寻找一种更环保、更安全的庆祝方式,这场事件都成为了一个社会思考的契机。
它提醒我们,传统文化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,需要有创新的方法来传承,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。
希望有一天,我们的孩子能像我们小时候,在除夕夜+春晚+鞭炮+压岁钱中,进入梦乡......
- End -
一个温良有爱的良心铺子!
每天都有好物推送,良心满满
售后微信:19852639612
